什么宠物可以群居?
群居动物,这个概念可大可小。 小的而言,是指同种(相同物种)的动物会聚在一起生活;大的来说,是指出于某种原因,不同种的动物聚集在一起生活。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看我们定义的“群居”到底是怎样的。 因为自然界中,同种的动物因为种种人类未曾了解的原因聚集在一起生活的现象其实非常常见。 我们通常所说的“群居性”,应该还是指“基于繁衍后代目的而形成的固定社会关系”吧——这时“群居”的概念和“社交”的概念差不多。 如果是这样的话....几乎所有动物都有“群居”行为。 对大部分动物来讲,他们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各种“群居”中度过的(除了极少数独居性动物,例如猫、一些鱼类等)。
所有哺乳类动物,从刚出生的婴儿期,到成长期的青少年期,再到成年期,直到老年期,几乎一辈子都在“群居”——在出生后的幼年时期甚至没有离开养育它的父母单独生活的能力。 这时的“群居性”,是一种天生遗传着的本能。 例如,刚刚诞生的绵羊羊羔,尽管还不会走路,但是已经能够找到母亲身边,并且紧紧地依赖着母亲。 小羊羔会依偎在妈妈身旁吸收奶水,并试图跟妈妈相互舔舐,以建立最初的亲密关系。 而在成年期,无论狮子老虎这种食肉动物,还是山羊绵羊这吃素动物,都是群体生活,并且具有严格的阶层等级制度。
狮群的首领雌狮拥有最高的权限,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猎食与防御行动,而最年轻的雄狮则必须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追随雌狮,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袖。 在进食的时候,雄狮会用身体遮挡住最小的雌狮,好让它们先吃饱;当雄狮发现危险时,它会发出警报,然后所有的雌狮都会保护幼狮冲出包围圈。 同样,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只要不是繁殖季,绝大部分时间也都是成群结队的生活。
在飞行过程中,成对的鸟会用腹部摩擦对方,发出嗡嗡的声音,以此来表明身份,确定彼此的关系。 而幼鸟则会不断模仿成对鸟的语言和行为,在父母亲的培养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技能,最终走向社会。 那什么是“基于繁衍目的而形成的固定社会关系”呢? 这其实就是说,在一个物种群中,所有的个体之间有基本相同的交配需求。
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某个族群男性数量远多于女性,那么这个种族就不能延续下去,毕竟人类不是雌雄异体的生物,无法通过自交方式来传递基因。同样的,对于其他物种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群体中的两性,不能完成交换基因的任务,那么这个种群就会逐渐萎缩,乃至最后灭亡。
为此,很多动物都有固定的配偶,并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交配。当然,也有一些动物采取了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模式,但是这种建立在生育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本质上还是在某一物种群内部共同存在的。无论是雄性争夺雌性的霸权,还是雌性寻找强壮雄性的庇护,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基因,从而让自己种族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