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仓鼠洗澡吗?
近日,美国动物保护协会给鼠哥刘欢送来了生日祝福——别让“老鼠”爱上你。刘欢是2011年被一名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市的男子救助的,当时它正被关在一只塑料水瓶里。刘欢在救护车上撕开了它的“囚禁”,逃到了大街上。而这批救助的组织者正是美国动物保护协会。这个协会称,人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虐待、残害包括仓鼠在内的小动物,这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待鼠类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的。以周公制礼为例,当时将鼠分为三等,即鞠、菟、螺之三等;取其毛可为鞠,正相当于今天篮球的皮毛,是用来装饰弹性的球类;菟,指的是兔头鼠身。
而到了现代,对鼠更是贬多于褒。1917年,著名文学家鲁迅在发表《锁记·兔和鼠》时,曾指出:“其实所谓荒谬,不过是指自己的逃路,所谓无理,不过是说自己的不得到合理的援助。”他认为,《五猖会》中所写的兔儿的英雄的行为是一种“荒谬”的行为,因为“人必无不窃”,即人没有不偷窃的。
然而,尽管人们对鼠类形象塑造上是不怎么青睐的,但是,这种形象却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卡通形象、谚语、口头禅等。下面的一些数据可能会更为令人吃惊。
第一,虽然人类对待鼠类形象不够友善,但它们却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因为除了人居住的地方,它们几乎遍布人类活动的一切场所。
第二,有专家认为,人与鼠类的关系是敌对的两极状态,其密切程度居所有动物之首。人类比鼠类发达,如果人类与鸟类或昆虫中的某一类关系如此,那肯定会把它们培养成农民或工程师;但偏偏与自己的同类关系密切,所以,对待老鼠的态度,便有了种种激烈的表现,那不仅仅是恶心与害毒,还有许多的残酷与遗憾。
第三,有趣的是,虽然我们对鼠类不怎样好,但它们却与我们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由古至今,中国人一直把鼠类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诸友,如明末清初,法国传教士携带有“西洋鼠”,作为礼物进献给清政府;又如近代,上海外国租界地的医生以小白鼠为礼物送给了中国医生,以报答他所给予的诊治。同时,中国电影也借用鼠类作为主角来表现,如《铁道卫士》里的“小白鼠”,《龙须沟》中的“小旺”等;至于其他,如“鼠辈”、“如鼠胆”、“鼠耳”、“鼠腹鸡肠”等,这里就不多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