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级和宠物级柯基犬的区别?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新闻 某地一对夫妻养了几百只狗(未办理养犬登记),因不喜欢小狗“莎莉”,遂将其捆绑后丢进河里溺死。(视频链接: 几百只狗集体发声,场面一度失控!)
事后,该对夫妻因故意杀人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我想借用这个新闻事件来引入今天的主题——“品种”。 “品种”这个词常常跟“血统”、“品相”这些词一起出现,用来形容人类或者动物。 但是,“品种”跟“血统”、“品相”不一样,它是一个人为设定的概念,用来区分不同的人类或动物群体。这种区分的本质不在于个体的差异,而在于群体的差异——比如,人类社会有“高加索人”与“非洲人”的种族划类,动物圈有“狮群”与“狼队”的动物分类。
如果我们要探讨“品种”的问题,就需要引入“选育”的概念。 而引进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同样是狗,有的能赛,有的不能;其二,为什么同样的父母,有时候会生出不一样的孩子。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育种”的历史说起。 先讲讲赛级犬是怎么选出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名犬,都是经过人类几千年选育的结果。以犬为例子,在100多年前,人们对犬的理解还停留在“看狗第一眼看面相”的阶段,所谓的“选种”就是挑选长相帅气的狗。而事实上,长得好看的狗往往跟繁殖能力成反比——因为好看,所以找不到对象,自然繁衍能力就弱。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外貌相对平庸,但是繁殖能力强的狗作为后备群体,以此维持种族的增长。这些被称为“繁殖犬”的外貌平平的狗最终成为了我们如今主流的看家护院、猎犬、工作犬等等。 然而,繁育后代是生物的本能,不管人类怎么挑,有些基因还是会被传递下来。所以,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异类”——它们或是继承了曾经被淘汰的基因,或是混杂了不同品种的血统。
再讲宠物级犬是怎么来的 前面说过,一开始人们挑选狗主要是看长相。但是随着“选种”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了生理特性——也就是说,除了长相之外,遗传因素对于犬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为了保持某些特定生理特征,人们在选育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将相同血液或者品种的公母犬配种,以此将所要求具备的生理特点一代代继承下去。
当然,为了保持某些特定的生理指标,就必须淘汰另外一些生理指标。这样,我们也就看到了一个结果:一些犬为了满足人们对体型大小、毛量多少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近亲交配,最后变成了个大小适中的犬;而另外一些犬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混入外部的血统,可能变成了中型犬,也可能变成了小型犬。 我们看到,在宠物级犬里面,既有赛级犬也有非赛级犬,有大中小各个体型的,也有杂交配出来的“杂种”。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的干预,无论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还是无意识的混合,遗传性在发生变化,不同的变化方向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